原標題:中國軍方舉辦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 牢記歷史教益讓警鐘長鳴
  國際在線報道(記者 李雯婷、曹金平、莫小亮):8月27日至28日,海軍和軍事科學院在停泊於威海新港的海軍88船上聯合舉辦了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和海上祭奠儀式。各軍地高校和研究機構專家及優秀論文作者代表共150餘人通過交流發言,共同研討總結甲午戰敗教訓,紀念為國捐軀的英烈忠魂。
  1894年,中日甲午戰爭爆發,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、北洋水師全軍覆沒、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——《馬關條約》而告終。120年後,被帶到日本的定遠艦部分殘骸,劉公島上的炮台遺址仍在無聲的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之殤。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何雷在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上指出,甲午戰爭是近代中日兩國強弱易勢的歷史轉折點,鑄成此後半個世紀中弱日強、中守日攻的基本態勢。
  “甲午之敗,不僅使中國剛剛開始的近代化進程被無情打斷,更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存亡危機,中國由此加速跌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,日本則大踏步走上軍國主義的不歸路。”
  何雷介紹,甲午戰爭的爆發絕非偶然,而是日本蓄謀已久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,相比之下,清政府則明顯在各方面準備不足,甲午戰敗,既敗於軍事,更敗於政治。
  “甲午之敗,直接敗在軍事落後上,戰爭爆發前,日本已經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軍事體系,日軍已經成為一支具有近代作戰能力的新式軍隊。而清軍雖配備了不少近代化武器裝備,但無論是體制編製、戰備訓練,還是軍事戰略、作戰指導、戰法運用等,都距離近代化的要求相去甚遠。但導致這場戰爭的失敗,政治原因才是致命的、根本的原因。一是制度沒落,二是政權腐敗,三是政令不暢。”
  甲午戰爭是清政府在開展洋務運動尋求軍事自強的過程中,與明治維新後奉行軍事擴張政策的日本進行的一場對決,不僅僅是兩軍間的較量,也是兩國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。而甲午戰敗也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。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 左立平說,甲午戰爭豐厚的戰略遺產在不斷的警示國人。
  “首先第一點啟示,落後就要挨打。不管是國家落後、軍事思想落後、經濟落後包括海洋觀落後、缺乏海權思想的落後,這些落後就導致必然要挨打。還有一點就是富國必須要強軍,必須要有強大的軍隊來保衛國家的安全和發展。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做支撐,沒有安全何談發展。尤其是作為海軍來講,現在海上的情況這麼複雜,包括領土爭端、海洋權益都面臨很嚴重的形勢,作為海軍首先要建立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,這樣才能保衛國家安全、保衛國家海上的利益。”
  左立平介紹,此次研討會共搜集了120多篇研究論文,從不同方面反思戰敗原因,吸取歷史教訓,這也是舉辦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和海上祭奠儀式的意義所在。
  “120年前的甲午戰爭到今天硝煙已經散盡,但警鐘卻長鳴。作為海軍來講就是要牢記國恥、勿忘國殤、富國強軍、做到居安思危、常備不懈,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複活。也告訴人們要增強愛國主義精神,激發中國全民族對海洋、對海權、對海軍的進一步認識,避免歷史的悲劇再現,就是我們痛思甲午戰爭的意義所在。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fedci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